在老伴儿和女儿的心目中,娄曼君心地善良。亲戚朋友、街坊邻居,没有她不关心的。
“老母亲前后三次中风,她都接到家里照顾。”老伴师华说。
爱绘画,迷越剧
娄曼君是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人,生于上海。
多才多艺这个词,用在娄曼君身上丝毫不为过。生病前的娄曼君,一直都是北京电视台《金色时光》栏目书画组的成员,先后师从著名画家徐湛、刘存惠、翟品善等,在绘画方面颇有见地。生病期间,娄曼君还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图书馆举办过个人画展,并出版了《娄曼君画集》。
出生于上海的娄曼君,对富有当地特色的越剧特别痴迷,平日里闲来无事,经常和票友一起唱上一小段。在娄曼君的老伴师华向记者展示的画册中,娄曼君或浅吟低唱,或挥毫泼墨,照片中的她始终笑靥如花。
濡以沫,相扶将
大学毕业后,娄曼君经人介绍认识了同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的师华,1968年结婚。从此,两人相濡以沫,相互扶持了四十余载。师华介绍,婚后的他们只能和岳父母一起挤住在十几平米的平房里,就连结婚照上师华所穿的衬衫还是打着补丁的。
2002年下半年,娄曼君出现了肌肉无力现象,后确诊为运动神经元进行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。该病为世界五大医学难题之一,病人存活期普遍为3-5年。面对病痛,娄曼君抗争八年多。支撑这场艰苦战争的,有娄曼君的乐观豁达,更有老伴师华数年来的爱和付出。
尽管双手大鱼肌、小鱼肌在不断地萎缩,娄曼君仍在老伴的鼓励和帮助下,坚持每天写字、作画,生病期间总共画了约200多幅画,2006年画展中的展品就是从这200多幅画中选出的80余幅画。为了锻炼手指功能和吞咽功能,娄曼君还抽空练习弹钢琴,练习唱歌和越剧。
在最后病重的三年中,师华每天晚上要起来七八次,为妻子擦洗、翻身、按摩,为了晚上有足够的精神照顾老伴儿,师华每天都要靠喝浓咖啡提神儿。
为了让生病的妻子行动更方便,师华为娄曼君置办了很多种辅助行动的工具,助走车、三轮车、前置式脚踏轮椅、多功能轮椅、可移动坐便器等。师华回忆,他经常推着妻子去公园散心,紫竹院、北海、香山及天安门都有他们留下的足迹。
家人介绍,娄曼君常对师华动情地说,是她的病拖累了他。而师华总是笑答,“我永远是她最坚强的后盾。”
执子手,比翼飞
去年9月中旬,娄曼君预感到病情加重,突然对老伴平静地说,“我可能挨不过今年国庆了,2008年奥运会我看到了,新中国60年大庆你还带我去了天安门和国家大剧院,这辈子也没什么遗憾了。”
2010年的10月3日晚,娄曼君去世。给牵挂她的老伴,留下“没能一起走进‘金婚’的遗憾”。
师华拿出十几张塑封好的照片,有妻子和他各个时期的单人照,也有两人的结婚照、合影,这些照片师华准备了两份,一份已经与老伴儿的骨灰一起长眠于长城脚下,还有一份是准备在他去世后和自己相伴的。这是他对妻子许下的承诺,希望两人今生比翼双飞,在另一个世界仍能“执子之手,与子偕老”。
徐荣华
亲友寄语
妈妈,我想你!———女儿师萍
爱妻去兮音尘绝 阴阳隔兮共日月———丈夫师华
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(上文关于娄曼君女士的资料略有修改)
转载后记:
本文中的娄曼君女士,为我的科大同窗好友师华同学的夫人,生前为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师。我和师华同学已40多年没有见面。1965年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中科院北京天文台工作,1976年以后听说他已调离原单位,就此失去联系数十年。多年来我从网上搜索他一星半点消息,查到他的论文和著作。直到前几天,我才知道他在北京建筑大学工作,继而搜索到他的夫人娄曼君女士的信息。他的夫人自幼喜爱绘画、文艺。出版过《娄曼君画集》,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图书馆举办过个人画展。不幸的是娄曼君女士因病于2010年10月3日病逝!师华同学与娄曼君女士相濡以沫数十年,感人至深!今天适逢母亲节,祝娄曼君女士一路走好!师华同学节哀顺变!保重身体!希望我们能在今年九月在京举行的科大6005届纪念毕业五十周年,入学五十五周年的聚会上相见!共叙同窗深厚情谊!
我和师华同学(右)的合影(1964年去南京华东电子管厂毕业实习时游览古迹)
( 张济康)
评论